三级甲等综合医院

榆林市第一医院

突破“心”界限!榆林市第一医院成功完成市内首台“NeoNova”二尖瓣钳夹术,为严重心衰患者重启生命之门

编辑:Admin    发布时间: 2025-11-01    浏览量:22

在医学的疆域里,每一次技术突破都承载着生命的重量。2025年10月21日,对于榆林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而言,是一个举足轻重的日子。榆林市第一医院心内科马波江主任团队,在超声科雷涛主任、陈王涛副主任医师,麻醉科薛利军主任的精密配合下,成功完成本市首台“NeoNova”二尖瓣缘对缘钳夹术。这不仅是一次高难度技术的成功应用,更是一次对生命极限的挑战与超越,为陕北地区复杂心脏瓣膜病患者带来了全新的微创治疗希望。


绝境中的求援:一位心衰患者的艰难历程

左先生的心脏在过去19个月里承受了巨大的考验。去年,他遭遇了“急性心肌梗死”的突袭,前降支和右冠脉两大主干血管完全闭塞,虽经紧急支架植入(PCI术)抢通,但大面积的心肌坏死已无法逆转。

从此,他的生活被彻底改变——“快走、饱餐时出现气短,不能平卧”成为常态,活动能力断崖式下降。他辗转多家医院,服用了包括沙库巴曲缬沙坦、比索洛尔、维利西呱在内的多种抗心衰药物,但病情依然反复发作,多次因“急性心力衰竭”入院。仅仅在一周前,门诊检查再次拉响警报:心脏超声显示左心室显著扩大,收缩功能严重减低(射血分数EF值低至33%,仅为常人的一半),更致命的是,出现了大量的二尖瓣反流(反流面积达9.8cm²)和重度肺动脉高压。

这颗心脏,就像一个疲惫不堪、阀门失灵的水泵,无法将血液有效泵出,导致血液大量倒流,陷入恶性循环。对于左先生这样心功能极差的严重心衰患者,传统外科开胸手术修复瓣膜的风险极高,几乎被视为“禁区”。

迎难而上:微创钳夹术点亮生命新曙光

面对如此复杂危重的病情,马波江主任团队组织了多学科会诊,经过严谨评估,最终为他制定了唯一可行的治疗方案——采用国产“NeoNova”二尖瓣缘对缘钳夹术(TEER),以微创方式解决这个“巨大”的难题。

手术过程,堪称在跳动的心脏上进行的“精细绣花”:

1.精准穿刺与建立通路:团队首先在患者右侧大腿根部的股静脉进行穿刺,建立一条直达心脏的微创通道。

2.穿越房间隔:术者需要在经食道超声引导下,用房间隔穿刺套件精准穿过心脏的房间隔,将输送系统送入左心房。患者的超声报告提示房间隔存在过隔血流,这让穿刺点的选择更具挑战,需要术者凭借丰富的经验做出最精准的判断。

3.精准定位与捕获:在经食道超声的实时引导下,通过输送系统将钳夹器送入左心系统,由于患者LA显著扩大,P2区瓣叶严重栓系,导致二尖瓣前后叶对合不良,引发大量偏心性反流。第一枚C10夹合器计划植入2区,由于P2区瓣叶栓系严重首次夹合效果未达到预期,调整手术策略采用“拉链技术”解决反流,首先将C10夹挪至2偏3区位置优先解决内测反流,其次视外侧反流情况决定2夹的型号。成功将C10夹植入2偏3区位置,内侧反流完全消失,针对外侧残余反流再植入一枚C6型号夹合器。最终,在团队的紧密配合下,给患者成功植入两枚夹合器(C10+C6)。

4.即刻验证与释放:钳夹闭合后,食道超声立即显示:原先大量的二尖瓣反流显著减少至轻度(反流面积降至3.1cm²),而瓣膜的开放未受严重影响,手术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确认位置完美、效果达标后,团队释放了钳夹器。


整个手术过程在团队的默契配合下,操作如行云流水。术后,患者安返病房,生命体征平稳。三天后随访二尖瓣仅少量返流,肺动脉压下降及三尖瓣返流明显减少。


“首台”背后的深远意义:开启榆林心脏介入新时代

这台手术的成功,其价值远不止于挽救一位患者的生命。技术壁垒的突破更标志着榆林市第一医院在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领域,正式迈入了国内先进行列。以往此类患者必须远赴西安、北京等大城市求医,如今在“家门口”就能获得与国际同步的顶尖技术服务。

高危患者的福音:“NeoNova”钳夹术为像左先生这样无法耐受外科手术的高龄、高危、心功能差的重度二尖瓣反流患者,提供了一个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真正实现了“绝境逢生”。

多学科协作的典范:手术的成功离不开心脏内科、超声科、麻醉科、导管室护理团队的无缝协作,彰显了榆林市第一医院在复杂心脏病综合诊疗方面的强大实力。

生命至上是医者的信仰,技术创新则是践行的路径。榆林市第一医院心内科成功开展的榆林地区首台“NeoNova”二尖瓣钳夹术,不仅是一次技术上的完美展示,更是一份对陕北地区百姓健康的郑重承诺。它如同一盏明灯,为无数在心力衰竭阴影下挣扎的患者及其家庭,照亮了前行的道路,带来了重获“心”生的希望。未来,我院将继续勇攀技术高峰,让更多先进的医疗成果惠及于民,为“健康榆林”建设贡献磅礴力量。

视频新闻

更多

医院动态

更多

    版权所有:榆林市第一医院    陕ICP备180167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