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延安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非直属附属医院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

榆林市第一医院

路生梅同志事迹

编辑:admin    发布时间: 2021-02-21    浏览量:10957

路生梅同志作为一名基层医务工作者,长期奋战在国家级贫困县医疗卫生战线上,埋头苦干,不为名利,无私奉献,用大爱诠释了一名妙手仁医的价值和追求,是牢记使命为民服务的楷模,为建设健康榆林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作出贡献,她的事迹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2020年全国“诚信之星”路生梅先进事迹系列报道之一 “到祖国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去”


在北京第二医学院(现为首都医科大学)学习的五年里,路生梅曾无数次憧憬:身穿从小就艳羡的白大褂,在诊室里为病人望触叩听

然而大学毕业时,面对建设大西北、服务大西南的号召,她毅然决然地向学校递上一份到祖国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申请书。

1968年,路生梅踏上西行的列车,当时的她并未想到:自己将在此行的目的地坚守五十多年。


抉择——从北京姑娘到佳县医生

1968125日,带着家人给她准备的棉裤、棉袄、棉手套、棉鞋和装满书籍的大箱子,瘦小的路生梅告别了故乡北京,独自一人踏上了西行的列车,到铜川后她改乘敞篷大卡车。

当卡车逐渐驶向陕北榆林,深冬萧瑟的苍茫大地被皑皑白雪覆盖,路生梅心中憧憬的浪漫情怀和沿途美景带来的愉悦兴奋感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心中油然而生的苍凉感。

3天后路生梅来到佳县。当时的佳县总人口18万,只有一个县级医院,22个乡村卫生所。2008年出版的《佳县志》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1975年以前,葭州(佳县古名)只有三条街,东面阳街,长百余米;西面背街,长180米;筑观音楼至县衙门路面,长400米。其中第三条全部用长方形石块铺砌。

一个县城三条说不上街的街,这个县城的医院呢?步行穿过狭窄的石头路,再沿着一条坑坑洼洼的土路,佳县人民医院映入路生梅的眼帘。

今年87岁的佳县人民医院原院长楚留安至今对自己曾经工作过的地方记忆深刻:上世纪60年代末,县人民医院完全没有医疗条件可言,全医院只有4个医生,2个护士,医院就诊的地方是两排老式窑洞,通往医院的道路两旁除了散落的零星坟头外一片荒芜。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带着对现实满腹的疑惑和对未来的茫然,路生梅开始了新的生活。


适应——衣食住行样样是难题

初来乍到的路生梅,被安排到一孔泥皮有点脱落的破旧窑洞里。她没有住过窑洞,冬天里生火成了她遇到的第一件难事。她不愿意长期麻烦老乡帮忙,自己生火时又弄得满屋子的烟尘。折腾几回后,她干脆不再生火,每晚就蜷缩在冰冷的土炕上睡觉。

生活用水也是她遇到的一个问题。路生梅至今还记得那只从山下黄河驮水的瘦小毛驴。那毛驴可廋、可廋了,当时山上山下路远,而且不好走,毛驴一天只能驮两次水,大家都省着用。路生梅说。

山下的黄河水,浑浊不堪,而且每人每天只能分到一瓢,每个科室额外提供一暖壶水。为了省着用水,路生梅改变了自己的洗漱习惯,用早上洗过脸的水晚上再洗脚,这样的状况持续了一年左右。

最让她难受的是饮食问题,医院不允许开小灶,大灶又长期用羊油炒菜。也许是因为住冷炕的缘故,或是饮食习惯的原由,似乎羊油入肚后总不能消化,吃一顿要吐几次,路生梅担心别人发现自己的脆弱,又害怕别人说自己是城里来的姑娘娇生惯养、小姐脾气,就一直咬着牙关强忍着不说,在深夜里偷偷抹眼泪,加上离家的思乡之苦,一个月下来身体消瘦了十几斤。


坚守——面对困难从未退缩

除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困难,艰苦的工作环境也考验着路生梅。

1969年冬末一个大雪纷飞的早上,路生梅穿着从北京带来的塑料底棉鞋前往崔家畔出诊。因为路上的积雪,她走了不到十里路,就跌跌撞撞摔了四五十跤。叫路生梅出诊的老乡实在不忍心了,对她说:路医生,别走了,我把孩子抱来吧。

老乡是好心,可路生梅知道这根本不可能!孩子那么小,又有病,怎么能经得起严寒?为了早一点赶到病人家里,路生梅干脆做到地上往下滑行,结果差点掉到沟里。时间就是生命,我越快到,病人获救的希望就越大一些。路生梅说。

这家孩子患的是麻疹肺炎合并心衰,患者病情很重,路生梅就住下来,直到病人完全好转。就在这个孩子痊愈,路生梅治疗将要离开之际,崔家畔村的村民跑来找她,说还有其他小孩需要医治。路生梅一打听得知,就在这个小小的村子里竟有十几个麻疹病儿!事不宜迟,在村干部的帮助下,她把十几个病儿集中在一起,不到一周就治愈了所有的孩子,控制了疫情。

临别时,女主人送给路生梅一双十分合脚的千层底棉布鞋。原来,在路生梅治病的这几天里,细心的女主人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丈量了她的脚底尺寸,专程为她做了一双千层底的棉布鞋,看着眼前这个女人为她熬夜纳鞋底满眼充斥的血色,她几乎感动的说不出话来。

最初几年里,医院实行半医半工,路生梅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去修梯田、修公路,下午收工后接着值夜班。每次下乡或是给病人做检查,往往会给她传染上虱子,奇痒难忍。

面对眼前的困难,我不知道哭过多少次,但我从未退缩过,因为服从分配到最艰苦的地方去这条路是自己选的,也是自己对学校的承诺,打退堂鼓不是我的作风。路生梅说。



2020年全国“诚信之星”路生梅先进事迹系列报道之二 “为佳县人民服务五十年”


1969年的一天傍晚,路生梅独自一人走了一个多小时的夜路,来到病人家中。

进门后的一幕让她心痛不已:产妇已经生产,坐在一个沾满血迹的土袋子上,家人担心产妇休克,就用手拽着头发不让睡觉,接生婆正准备用一把黑乎乎的剪刀断脐带。慢着!路生梅冲过去抢下剪刀,一边向他们解释,一边快速拿出消毒器械,有条不紊地给孩子断脐、包裹,避免了一例死亡率近乎100%的新生儿破伤风事件的发生。

这次出诊经历,让路生梅心情非常沉重。她誓言一定要改变这里落后的医疗条件,改变乡亲们落后的生育观念。出诊回来后,她当即向医院党支部表示:这里就是最需要我的地方,这里的人民就是最需要我的人。我要为佳县人民服务五十年!


送医送药——守护群众生命健康

当时的佳县,乡村医疗条件很差,很多山里的病患又走不出来。路生梅得知后,就挤出时间进村入户,主动上门送医送药,足迹踏遍了佳县的山山水水。

上世纪70年代,谭家平村的一个名叫刘军军的病人患上了结核性胸膜炎,父母都以为他活不成了。路生梅得知他的情况后,主动上门医治。

当时刘军军的情况已有胸水了,我上他家诊断完后,就告诉他这是结核性胸膜炎,需要穿刺,往胸腔里打药,这在门诊和家里都做不了,要住院。路生梅说。

听了路生梅的诊断后,刘军军在佳县人民医院住了20多天,期间路生梅一直悉心照料。直到现在,刘军军谈起当时的情况还有说不出的感激:她是我的救命恩人啊。

在那个年代,像刘军军这样被路生梅从死亡线上抢回来的生命不计其数。家住佳县白云山道观附近的一户人家,孩子叫黑女,大家管孩子的妈妈叫黑女娘的。一次,黑女生病了,辗转救治了多次不见好转。最后,黑女娘的抱着重病的娃娃找到路生梅,经过一段时间科学治疗,黑女痊愈了。没过多久,黑女娘的再次找到路生梅,从布袋里掏出一包摆放过的供品——“油炸炸。当地的习俗中,孩子们吃了献过的供品,能保佑健康平安,她希望留给路生梅的两个孩子吃。

路生梅收下了这份美好的心愿。后来,黑女娘的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来送一次,这样一直持续了好多年。


坚守承诺——扎根佳县不离不弃

成医莲是佳县人民医院的退休护士,与路生梅既是同事,也是邻居。在成医莲的印象里:路大夫走上可快了,像跑一样。无论是不是路生梅本人值班,一有需要她都会随叫随到。她从医时间长、医术又高,只要她站到跟前,病人和家属就放心了。成医莲说。

有一年除夕夜,一个8岁左右的孩子中毒来医院治疗,我和路大夫对小孩实施抢救。最初每十五分钟给用一次药,每半小时测一次血压、脉搏、心率等,直到孩子稳定些了,再逐渐变成一小时一次、两小时一次……”成医莲说:当时值班的并不是路大夫,但她不仅参与了抢救,还在病床旁守护了那个孩子一晚上。

上世纪80年代初,因为表现突出路生梅先后被选派到北京协和医院和陕西省主治医师学习班进修。

由于学习成绩突出,北京协和医院、西安儿童医院都表示愿意把她调到他们那里,老同学也劝她到香港大医院工作,并为她开绿灯。虽然北京是她心心念念的家乡,有她的亲人、同学;去西安、香港这些大城市工作她会有更好的发展,但已扎根佳县的路生梅一心只想着把学到的医学理论和技术带回去,便婉言谢绝了老师和同学的好意。

我舍不得让我一次次感动的佳县干部群众。当我生孩子大出血、严重贫血的时候,同事们纷纷主动为我献血;在我的丈夫骨折、孩子小、工作忙的日子里,又是佳县老乡帮我担水、做饭、哄孩子。当时他们也很穷,但仍然帮助我度过难关。路生梅说。





创建儿科——传承医术医德

佳县是当时榆林最穷的县之一,医院基础设施非常落后。1983年北京协和医院学习归来,路生梅便将协和医院的管理经验带到佳县人民医院。在她的主持下,佳县人民医院有了独立的儿科科室,并与妇产科相邻办公,共用一个护士办公室,新生儿出生的同时,儿科医生便进入产房开展工作。同时,佳县人民医院也开始实施与北京协和医院一样的大查房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各科室会诊制度。

路生梅在儿科医生的眼中是严厉的,她要求医生必须熟记病人情况,写规范的大病历。她早、中、午三次查房,还要对年轻大夫们的治疗方案和判断进行总结、点评。

那个时期的佳县人民医院儿科,各项工作一直名列前茅,特别是小儿静脉穿刺技术,在榆林地区医务技能竞赛中获得团体和个人第一名。

提起路生梅的医术,佳县卫生局原副局长任建平竖起大拇指说:路医生医疗技术很高,儿科、中医都精通,在儿科疑难杂症方面是当时榆林的权威。佳县人民医院儿科主任武艳对记者说,现在儿科一有重症病人,都会请路大夫前来会诊。路生梅给佳县儿科留下的不只是管理和技术,更多的是为病人着想的情怀和医德的传承。武艳说。


2020年全国“诚信之星”路生梅先进事迹系列报道之三 “为患者解除病痛没有退休时间”


199912月,路生梅从佳县人民医院副院长的岗位上退休。

退休后的路生梅拒绝了北京亲人希望她回京安度晚年的建议,拒绝了国内知名医院高薪聘请的坐诊,却没有拒绝佳县群众上门来看病。为患者解除病痛没有退休时间。路生梅一直坚守着自己的承诺。

于是,路生梅居住的佳县黑龙庙拐那间不足20平方米的窑洞便成了她的临时诊所2019年春节前后,她开始在佳县人民医院和佳县中医院两家医院每周义务轮流坐诊。


窑洞成临时诊所

任建平是路生梅的邻居,常常能看见路生梅家里来往的病人。经常中午有病人来,这时路大夫就忙得饭都顾不上做,我就让老婆把饭送过去。任建平说,路大夫经常给我说,中午不能锁门,锁了门病人就找不到她。每次她去外面参加各种报告时,就会给我安顿下,如果来病人看病给她打电话。

对上门找路生梅看病的佳县群众来说,除了看病的地方不同,其他一切并没有变化。

父母、自己、女儿、外孙.....任锦芳一家四代都曾经找过路生梅看病治疗。尤其是外孙的治疗过程让她记忆犹新。

201910月,任锦芳50多天的小外孙季节性感冒,跑了不少医院,看了许多大夫,就是不见疗效。思前想后,她们家人一致决定去找路生梅,可返回佳县后才得知,路生梅外出到榆林城区作报告,要好几天才能回家。

可小孩的病情耽搁不得,怎么办?电话联系后,路生梅说她在榆林一家酒店,任锦芳当天就带着外孙来到路生梅住的地方,路生梅看过孩子的病情后,给出了治疗方法,并让她们先回佳县,自己过几天就回去。

路大夫看病效果好,也不开贵的药,人家说的症状、病情都跟相符,咱就感觉放心。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任锦芳说。

路生梅还像过去一样,坚持少花钱治大病、不花钱能治病的原则,坚持不滥用抗生素。经她诊断后所开的药,大多数在佳县县城的任何一家普通药店都能买得到。


到医院义务坐诊

虽然已经退休,但佳县人民医院儿科方面有任何疑难杂症需要帮忙的,路生梅都随叫随到。

如今的佳县人民医院儿科主任武艳至今仍然对曾经发生过的一件事念念不忘。一次医院来了一位病毒性心肌炎的儿童,病情很严重,心肌炎最严重的的三种并发症都有。武艳说:那时路大夫已经退休,当我们给路大夫打电话后,她立即就过来了,随后我们一起参与治疗抢救,从早上八点到晚上九点多,路大夫一天都没有吃饭,直到患者病情稳定,她才回去。

2019年春节前,佳县人民医院和佳县中医院两家医院的负责人多次来找路生梅,要聘任她重新工作。孩子们都说我年龄大了,应该颐养天年。但我想到了老师张金哲教授,99岁高龄依然坚持每周去医院坐诊,为患者看病。路生梅说:所以我决定向老师学习,每周一、三、五到这两家医院义务轮流坐诊。

2019年,记者与路生梅的初次见面正是在佳县人民医院二楼第三个诊室里,当时她正在给一个小孩看病。这个不是上火,你这娃娃是病毒感染”“家里空气记得要流通,这是开的药,拿上”“哎,给孩子包好再走么,不要着凉了”......

一旁帮忙的儿科医生魏涛薇早已见惯这样的场景。来医院工作后,我在路医生身上学到了很多,例如始终坚持学习医疗技术,始终站在病人的立场为他们考虑。”“魏涛薇说。

据估算,仅退休后的20年里,路生梅义诊的患者超过5万人次。路生梅说:我就是一只拴着线的风筝,无论走到哪,只要病人一拉线我就会回到他们身边。


身体力行感召他人

近年来,随着新闻媒体的报道,路生梅的事迹受到广泛关注。她先后登上中国好人榜,入选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月度人物,荣获三秦楷模和2020年全国诚信之星称号。

20181012日,佳县县委召开命名表彰大会,授予路生梅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并号召全县广大党员干部向路生梅学习。

201910月,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始后,很多单位都请她去讲党课。一次,西安大兴医院援佳县人民医院的医生高春燕把路生梅请到了他们医院,为全院党员干部上了一堂生动的初心课。一小时四十分的演讲,大家听得都深受感动,老一辈医务工作者坚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高春燕说。

路生梅还组建了佳县老年人志愿服务队,积极开展关爱老人儿童、关爱军人、关爱社会、关爱环境的志愿服务活动。

2020129日,新冠疫情期间,她给所在党支部写下请战书。这段时间,大家都劝路生梅不要再给病人看病了,好好在家待着保护好自己。我本打算听从大家的善意劝告,但怎么都待不住。路生梅说。当看到环卫工人暴露在大街上作业时,她主动到县环卫所,为大家讲授七步科学洗手法和防护基本常识……

在医院,路生梅带领医护人员精心开展分诊接诊,耐心指导年轻护工科学合理进行病房消毒。她通过点点滴滴的身体力行,感召和激励着医院的医护人员。

作为一名医生,一名党员,在患者需要的时候,自己没有任何理由退缩。路生梅说。

医院动态

更多

    版权所有:榆林市第一医院